羽风宁远

人生是旷野啊

【姜钟/钟姜】最后的意义(下)

-标题含义为“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就是我人生最后阶段的意义”。

-是无差,后半部分有一点玄亮。

-全文1w字,太长了分两次发完吧。

-段与段之间的行文风格可能有些许差别。

/

6.

不管朝堂之上的政权如何更迭,哪位皇亲贵戚、世家王族身死国灭,对于世间的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人世烟火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吃饭,睡觉,种地,交租,做点小买卖或者手工艺品,年纪到了结婚生子,直到老去走完潦草一生——那些对于亡国的愤怒与不甘,或许只存在于文人士大夫笔下。

时间将近年关,这几日每至华灯初上,街道上都一片繁华,各种叫卖不绝于耳,间杂着人们的互相道贺和孩子们的嬉闹之声。钟会和姜维换了便装,身边未带随从,步行于这街市中央。钟会就像个第一次见到热闹场景的小孩子,缠着姜维要这要那,一会看看这个一会又问问那个,姜维一概应承下来耐心解答——只要是他知道的。

他不明白的就如实说不知道,然后换来钟会的几句嗔怪,他也不再言语。

“人说锦城繁华,确实不假,今日我才见到这一幅好景象。”

“丞相在的时候,比这更繁华。”姜维低声道,不清楚钟会有没有听见。

夜色渐深,不少摊贩收拾停当准备回家,意犹未尽的孩童也被各自的父母领走。二人走着走着竟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拐进一条无人的小巷。

“伯约,”钟会拉拉他的衣角,“我们是不是——”

“士季小心!”属于军人的直觉让姜维提前预知到了危险,他猛然把钟会撞到一边,须臾之间,一支箭已牢牢钉在原本立于钟会身后的柱子上。

“——何人如此大胆?”钟会大着声音给自己鼓气。他心里是有点紧张的,毕竟二人便装出行,不要说护卫了,连武器都没带。

“在那边。”姜维拔出箭握在手里,把钟会拦到身后,盯着不远处黑暗的一角,用力一掷。

箭矢撞击在地发出清脆的响声,随着声响,蒙着面的黑衣人在月光下闪现了一秒。姜维迅速追上前去,几下就把人逼到了死角。

但那人却再没出手,任凭姜维追逐他。

“你究竟是——”

刺客揭下蒙面的黑布,一张眼熟的脸呈现在姜维面前。

“大将军——!”

“是你?”姜维怔住。

“若我没记错,你前几日不是借口年迈老母要奉养,已辞军回乡了吗?”

“小的从家父起就跟随诸葛丞相北伐,我家兄弟三人,前两位兄长一位随赵广将军战死于沓中,一位随卫将军诸葛瞻战死在绵竹,我跟随将军帐下驻守剑阁,也随将军一起投降,本以为是权宜之计,万万没想到他们说的都是真的,将军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和魏军主帅情好欢甚……”

“我……”面对士兵的责问,姜维无言以对,只是默默听着。

钟会从他身后赶来:“伯约,此人要如何处置?”

“……贸然行刺,行不法之事,按律当斩。”

姜维缓缓开口,声音冰冷而平静,甚至听不出一丝一毫的颤抖。

“罢了,罢了。”钟会反而笑起来。

“你方才说兄弟三人,两位兄长皆殒命战场,家里还有老母?”他问士兵。

“是的。”

“拿着这个,回家去找母亲吧,以后不要做这种事了。风险太高,不划算。”钟会往他手里塞了一锭银子,拉着姜维便走了。

接下来打道回府的时间里,二人一路无话。直至快到魏军大营,钟会才停下来。

“伯约是不是以为我要杀他?”

姜维仍然沉默着,没有回答他。

“勇气可嘉,忠心可鉴。我怜他两位兄长都身死沙场,就放他回去奉养母亲吧。”

“那维替他谢过士季了。”姜维干巴巴地回答。

钟会扑哧一声笑出来:“你谢什么。”

“毕竟曾经是我帐下的士兵。”

“今日之事反倒我要谢伯约,倘若不是伯约相护,我早就没命了。”钟会大笑起来,“天色已晚,伯约早点去休息吧,我也回去睡觉了。”

“好。”姜维点点头。

你迟早会没命的。他望着钟会的背影,喃喃自语。

但不是现在。至少现在,你钟士季这条人命还是有用的。

……所以我要保护你。

对吧,是这样吧?

姜维在内心一遍一遍地问自己。

不然我为什么会保护你呢?为什么我的身体在头脑反应过来之前就下意识地做出了动作呢?

是的,一定是这个原因,因为你现在还有用处,我的目标尚未达成。待到事成之际,我会亲自下令……不,我会亲手处置你的。

只有我能做这种事,钟士季,只有我可以。

而且我必须这样做。

7.

姜维对于母亲的印象早就模糊了,父亲也是。

这些年无论魏国还是蜀地,背后议论他不忠不孝者不胜其数。也难怪,背叛故国还可以说是弃暗投明、匡扶汉室,那抛弃老母妻儿呢?

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他用一封信轻而易举地割断了母子关系。此后他再也未听闻母亲的消息,也不晓得被他遗留在魏国的妻儿怎么样了。他后来在蜀地也娶妻生子有了新的家室,但那不过是按部就班犹如人生当做之事罢了。而钟会不然,他年逾四十还没独身一人,钟司徒可是情感洁癖得紧,说不动心就丝毫不为所动。

当然,谈情说爱这种事在相府里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诸葛亮能教他兵法琴技写文章,但绝不会教他怎么谈感情。姜维记得他还在相府时,丞相房里总挂着一顶草帽,那帽子看起来至少有二十年历史,丞相平时也不戴。有一次日常传道授业结束,诸葛亮惯常问了句伯约你还有什么没明白的吗,姜维头脑一热,指着那顶草帽问,这是何人赠与丞相的?

诸葛亮愣了好长一会儿。姜维后知后觉意识到问了不该问的,急忙行礼道歉。诸葛亮回过神来,说道,哦,那是先帝在世时赠与亮的。

其实诸葛亮在那一瞬间有挺多话想说的。他想说我听董休昭告状,讲陛下昨天斗蛐蛐被他发现,今天玩斗鸡又被你和他发现,休昭非常生气,狠狠斥责了他一顿,让他来我这里思过。事实上这才哪到哪,这孩子比他爹乖巧多了,他爹年轻时最不爱读书,就喜欢音乐狗马美衣服,属于大儒卢植见了都不想承认这是自家学生的类型。他爹觉得我长得好看,总想变着法的打扮我,但那时候穷,没几个钱做衣服,他就发挥吃饭老本行动不动给我编东西,有次甚至在我练兵时带着你关将军、张将军、赵将军过来送给我一顶草帽,当时给我那叫一个气,连他脸面都没顾及,当着众人面就训,刘玄德你到底有没有远大志向?成天就知道搞这些东西?

当然他最后肯定没这么说,他只是沉默良久,很平静地说,没事,我就是有点想先帝了。

8.

钟会其实一点也不傻。不仅不傻,人还很聪明,甚至被称为当世子房。

即使他恋爱脑导致智商下降了一部分,底子还是在的。

他早就意识到姜维跟他亲近目的不纯,近臣、侍卫更是几次三番地发现姜维同蜀中旧臣部将一道暗中谋划、窃窃私语,而这些行为一次不漏地皆被报告给他。

但钟会想的还挺开的,毕竟他也要利用姜维实现他的野心嘛。况且他年纪比姜维轻、手上兵马比姜维多、还在朝中有一定根基。姜维有什么?国家都无了。真到那一天,鹿死谁手都是未知数,到底谁来处置谁还不一定呢。

没错。他马上给自己爱上姜维找到了合理的理由和借口。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益往来,人们在互相利用中推杯换盏互道情谊,这是他小时就知晓的道理。五岁父亲去世后,孤儿寡母在钟府便再无根基。纵使母亲贤名、才名均在外,但由于出身低微,再得父亲宠爱敬重也只能做妾室,而父亲死后他们连这点依仗都没有了。所以母亲教子甚严,从小就逼着他读书到深夜。一开始钟会不解,后来不需要母亲逼迫他也自动刻苦学习到深夜了,因为他逐渐明白,如果他不努力,他和母亲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但纵使这样,他也总归不服气,总想着通过各样的手段办法试探姜维对他的真心有几何。人道姜维郎心似铁,跟块石头一样,为了建功立业甚至连母亲都可以扔在魏国不管不顾。可就这么一个人,即使他变着法的作对方也不吵不闹极尽包容,对于他各种无理和奇怪的要求只要能做到均一一应承。面对危险时毫不犹豫地挺身护他。

——他不得不承认,当他被姜维挡着的那一瞬,竟然是有点开心的。

姜伯约,就算是为了复国自愿卖身,你这卖的也过于以假乱真了吧?

况且倘若复国不成功,你这辈子就背上反复投降又叛变的罪名了,再加上什么抛弃老母、穷兵黩武、民有菜色,妥妥地是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啊。

哦,钟会忘了,姜维压根不在乎这些东西。他跟自己不一样,他从来不在乎外界的诋毁和冷嘲热讽,别人怎么说都与本人无关。他只做他想做的事情,即使没有真正支持他的伙伴、友人、知己,即使他这么多年都是独自一人。

那如果你是叛徒,姜伯约,那我又算你的什么呢?你的共犯?挚友?亦或者是……爱人?

钟会就带着这多不解的问题过完了那个年,又过完了正月十五。

十五过去三天,月亮都已经不是那么圆了,魏军终于起了兵变。

钟会听见外边有声响,慌慌张张地问当时仅在他身边的姜维,这该如何是好?

多可笑啊,他被称作策数精练、当世子房。但当危机真正降临、身处绝境之时,他竟然慌里慌张毫无计策,就连应对之法都要依仗别人。

而他依靠的对象还是刚认识几个月、尚未摸清真心几何的姜维。

9.

士季,我不复国了。

姜维不是没想过失败了会如何。身死不要紧,反正他从走上这条路的第一天就做好了随时献祭自己的准备,可是万一失败了,被他传密信的后主倘若被发现会被司马昭怎么样呢?他又有何面目去地下见武侯和这么多年牺牲的将士们呢?

他想过会有诸多愧疚和不甘,但万万没想到那日真正来临的一刻,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轻松。

对,很轻松,就好像几十年压在身上的担子终于放下了,可以放心地去死一样。

他早该就是个死人了。他想,这样以降将身份苟且残生也了无意义,可不符合他姜伯约的性格作风。

可是,还有眼前这个人,他,钟士季——他要怎么办呢?

他看着慌张的钟会。那一刻他忽然有很多话想要对他讲,但愈来愈近的喧哗声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

于是他平静地接过盔甲和武器,回答钟会的问题。

“但当击之耳。”

10.

失去统领和约束的魏军破门而入,在偌大的宫殿里烧杀抢掠不一而足。

钟会眼瞅着身边仅存的数百名亲信一个接一个倒下。他下意识攥住腰间的佩剑,其实那东西属于礼仪性的装饰,几乎没什么实用价值。

犹豫间手腕被人握住,姜维的手温暖而充满力量,他把剑别在腰带上,右手提起那杆最常用的长枪,空出另一只手拉住钟会。

“随我来,士季。”

“伯约……”

“跟着我!”姜维几乎用军中号令士兵的口吻对他下命令,“别走散了。”

魏军发现了他们,随即蜂拥而上。姜维护着钟会且战且退,一连刺杀了五六人后退到宫室角落一根柱子旁。

有后方军士心急,开始向他们投掷武器。钟会抽剑去挡,佩剑却被击落,咣当一声掉在地上。有名兵士绕道柱后,提刀砍来——

钟会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预想的疼痛却没有到来。钟会感到自己被一只有力的臂膀搂住,有温热的血液溅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姜维把他按在怀里,而刀刃不偏不倚地砍中了姜维的肩膀。

鲜血顺着衣袖流下,很快便将姜维靛蓝的袖子染成绛紫色。钟会茫然地抬头,望向姜维的脸。姜维跪在那里,腿上也受了几处伤,后背抵着柱子,很明显已经站不稳了。但他的面部表情冷峻而坚毅,就彷佛方才那重重的一下是砍在别人身上、与他丝毫不相干似的。

钟会早就猜过姜维的忍耐力异于常人,但他万万没想到是在这种情况下。姜维的气势大概也震慑住了作乱的魏军,一时间竟无人上前。

姜维冷冷地开口——

“我计不成,乃天命也!尔等目无法纪、以下犯上之人,也敢在此兴风作浪、扰乱秩序,在我大汉宫殿里肆意妄为!”

远处传来放箭的声音,数十只箭矢如雨点般密布而下。姜维目视前方,眼里闪烁着愤怒的火光,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枪尖插入距离最近的一名魏军的胸膛。

长枪被折断了。姜维用残余的枪杆支撑着身体,不让自己倒下去。钟会好像终于恢复了一些神智,轻轻地喊他的名字,伯约,伯约……

“别怕,士季。”姜维轻声回应他。钟会恍惚在声音听到了一丝对方从未有过的温柔。

然后姜维的头低了下去。合围的军士里传来争论声,似乎他们想确认姜维到底死了没有。钟会爬起来,握住姜维留下的剑,但他却没有用它指向曾经的部下们,而是手一松任凭它落到地上。

是的,他们失败了。钟会想。无论是姜维的复国大计,还是他的谋反野心,总之他们两个人都失败了。但此刻不同于方才的慌张、恐惧,钟会心里反倒由内而外生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坚定,彷佛姜维那种一直以来强大存在着的精神力量给予了他确认的安全感一般。

确实不亏,这桩情感买卖做的还挺划算的。尽管他们会身败名裂、死无全尸,但管他呢——反正都是身后之事,从别人口里转述的历史了。至少在此时此刻,他是满足的。老天让他在生命的尽头结识了姜维,用短暂的时间赐予了他人生最后一场放肆与疯狂。

于是他放弃了抵抗,任由第二波箭矢落到身上,竟丝毫不觉得疼痛。他抱住姜维,将嘴唇贴近对方尚存余温的脸颊,在他耳边低语。

“姜伯约,我原谅你了。”

end.

以下进入作者个人时间:

关于姜维和钟会最后的场景大概是来自下边的历史记载:

第9节:“兵来似欲作恶,当云何?”“但当击之耳。”

第10节: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

其实我并不是很能够精确地把这两段话直译成现代汉语,但不妨碍我能根据古文描述的情景脑补上几百字。

关于姜维和钟会这对couple,我大部分时候代入的是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形象。这部电视剧里的姜维几乎什么都好,尤其是老年版,堪称气质与风骨齐飞,能够充分让人理解为啥历史上姜维六十多岁还能把四十岁也算出身大族见多识广的钟会瞬间搞的五迷三道的,饰演钟会的演员也很可爱,我对这个钟会的眼睛印象非常深,所以我一定要写姜维觉得钟会的眼睛好看(在上篇)。唯一不好的地方就在于对二人最后一幕的刻画,当然这锅也扣不到电视剧头上,小说本身就是这么写的。

罗贯中的作品虽然被吐槽甚多,倒也不妨碍这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但仅限于这个场景,私以为根据历史记载,哪怕全盘复刻,无论对于姜维本人的塑造还是他与钟会这段关系的描写,都要比演义杜撰的情节要好。罗贯中似乎更想把姜维塑造成一个美强惨的末路悲剧英雄形象,虽然你说姜维美强惨好像也没啥毛病……但我复刻出来的他应该更强大一些,有人问我喜欢姜维什么,我的回答便是“强大又孤独的灵魂”。他是非常孤独的,无论你说他北伐是为了自己建功立业,还是武侯遗志还于旧都,反正他是在漫长的时间在一直去做这件事了,不管遭受多少非议和反对,他的表现更像是完全不care外界怎么说他,就坚持自己的做法直到最后。包括后来也是,你说刘禅真的很想搞什么“日月幽而复明”吗,他估计压根就不在乎这个,一般人到了那种地步,正常的乖乖投降,有气节的自杀殉国,姜维是我跟对方主帅搞好关系拿到兵权用他复国,就是说这种事成功概率真没几个百分点,身死国灭后就凭他这些行为被记载下来妥妥儒家文化语境里的反复无常,但他照样敢去做,何尝不是“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呢。

所以我觉得能够支撑姜维在漫长的时间里坚持自我的,一定是他内心从里而外衍生出来的那种强大的力量。很难界定那种力量究竟是什么,但你从他身上一定会感受到。历史没有记载钟会在最后一刻的心情如何,只记载他面对魏军询问姜维怎么办时是惊惧和慌张的,而姜维“但当击之耳”的回答真的很酷……所以我设定了钟会最后不再恐惧和慌张,何尝不是最后他在姜维身边感受到的力量。我觉得姜维应该是一个强大的保护者,他一直都在保护着一些东西,无论是终末一代汉朝人的理想,还是单纯为了蜀汉(此处不是蔑称)这个偏安一隅的政权,甚至他在生命的最后还保护了钟会(就凭这一点我百分之百相信历史上姜维对钟会是有真感情的,只是可能大部分时候连他自己都意识不到)。他至少是应该作为一个战士站立着死去的,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话说六旬老汉在那种情况下还能干出来手杀五六人的成就……这武力值是真的不低)。当然“我计不成,乃天命也”那句话我倒是保留下来了,中国人总是有些知天命尽人事的理念在脑子里的,自己倾尽全力问心无愧事情仍然没做成,那还能怎么问呢,只能感慨“天命不在”。但比起来叩问天意,我更喜欢把那句话改成姜维本人对于世间的一种反抗,即“我的谋划不成是上天不给我机会,岂由你们这些蝇头宵小之辈品头论足”,想到姜维的历史评价其实不是很高,这种表现也可以看成是他隐晦的抗争吧。

ps 其实我本人最喜欢的章节是6和7,很喜欢诸葛亮很平静地说“我只是有点想先帝了“那句话,写的时候甚至感觉到一丝苍凉。

第6节的情节是我一直很好奇对于他俩情好欢甚这件事,他们双方部下究竟是如何看待(吐槽)的,所以就虚构了一个很有矛盾的情节。历史上的蜀军未必有这种人,但我很想看姜维的部下诘问他“没想到他们说的都是真的,大将军真的和魏军主帅情好欢甚”,那种情境下已经有了复国之心却不能明说的姜维,究竟会是如何想、如何做呢?诚然即使我觉得他对钟会有真感情,也毫不犹豫地认为倘若兵变成功二人定会刀剑相向,真等到复国的那一天,姜维会立刻考虑杀掉钟会,所以大概他会在各种奇妙又矛盾的情感交织下,衍生出一种“只有我到时能杀掉你”的想法吧。

评论(32)

热度(119)

  1. 共1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